高二议论文

作文体裁
高中作文年级

擎科学火炬,明前行之路-议论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1 05:32

随着各大媒体的纷纷曝光,关于“转胎丸”的新闻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所谓的“转胎丸”是一种宣称可以改变胎儿性别的药物,但实践结果表明,其宣称的转胎名不副实,并不是真的将胎儿性别从男变女,只是通过让孕妇摄入大量的雄性激素,从而使得胎儿出现男性的体征,在怀孕期间的B超检查以及生育之后暂时表现出男性的假象,实则形成胎儿终生畸形。

“转胎丸”能够大行其道,其背后的原因除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还有科学素养的低下和基本常识的缺失。

早在1915年,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当中,便已经大声疾呼民主与科学。在万马齐喑的华夏大地上,“赛先生”科学一度被奉为圭皋,成为医治社会沉疴的良药。此后的100多年间,科学始终引领着中华儿女,让华夏大地走向富强。

但广袤的大地总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建国以后多年来的科学普及工作,也无法完全扫除人们心中的错误观念。

“转胎丸”的买家们,便是如此。这样一批人可以相信怀孕期拍一个辐射量微不足道的X光片会让孩子畸形,却无法看清通过服药让胎儿改变性别的谬误,她们可以对转胎丸的骗局深信不疑,却对医院里正规医生的苦口婆心教导,充耳不闻。

转胎丸不只是冤枉钱和智商税,它是谋财害命,是通过大量药物的强行干预,毁掉一个无辜孩子的一生。

追求速度与适应能力并存-议论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2 09:07

近日,某医院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已经取消了现场挂号服务,举行“网上预约”看病的措施,这让千里迢迢赶来看病的一对老夫妇手足无措,无望而归。这一件事引起网络热议,我也想就此事发表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回望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我们开天辟地,逢山开路,从封建时代到改革开放,从农业大国到科教兴国,直到今天这个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我们重视速度化发展,却忽略了人类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忽略了老一辈的人们和一些“慢一拍的人们”的接受能力和适应速度,因此才出现了上文所涉及的“老年人因不懂网上预约而看病受阻”的现象。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类似的例子。一些获取信息慢的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当代的社会发展得有多么的快。

我们所追求的速度,应将人类适应能力纳入考虑范围。科技快速发展,让许多老一辈的人望洋兴叹,感慨世事不再;我们也终会有老去的一天,换位思考,我们是否也将有这种惶恐之想法?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若任而发展之,小害不除,终将酿成大祸。当抱怨、不满的人越来越多,就会引发混乱的局面,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如此,国家的发展将受到阻碍,这与我们发展速度的初心岂不相斥?由此观之,此类现象的预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老年人适应不了社会发展,不仅是国家的责任,更多的应归咎于我们的年轻人。

德艺双馨,时代进步-议论文13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8

文艺作品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当代社会的主题和思想,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向人们传播了正确思想文化,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一个文艺作品的好与坏,是否受到人们的认同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认为是品德决定文艺作品的好坏以及是否受到大众的认同,同时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优秀文艺作品都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受到人们的认可,原因是创作了优秀的文艺作品的作者还需具备高尚的品德。

苏东坡有言道:“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意思是说:古时候评论他人的著作时,也会一起评论他的生平,如果这个人的品德没有受到众人的赞同,他的作品虽然好但是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由此而看,一个作家的作品再怎么好,若是品德不过关,作品依然是无人问津。宋代的蔡京,其书法水平本在苏轼、米芾之间,但因他是个奸臣,所做之事皆是祸国殃民、诬陷忠良之事,被当时的人们所厌恶不喜。后人们将其摒除在宋代“四大书法家”之外并且让蔡襄代替了他,他想书写的《元祐党人碑》也被人砸的粉碎。所以,一名文艺工作者不仅需要创作有价值优秀的作品,更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

“共情”造就美好社会-高中议论文13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9 14:08

悲伤是人类最为普遍而又强烈的一种情绪,而这一悲伤有时是基于自身的遭遇,有时又基于他人的不幸。然而,我们常常会发现: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开篇赞同材料,引出观点)

自古以来,同情心便被视为人们所必需的美德,在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象征着同情的“恻隐之心”被视为四端之一,是人生来带有的品质。在外国的哲学中,同情出于利己的本能,即一个人爱自己的生命,那么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若是我在乎,珍惜他人的生命,便能够带来他人也在乎自己的生命的“利益”,因此产生了同情。而在当今社会中,随着信息的高度交互,我们会经常与他人的不幸相遇。但当我们看见山区的孩子悲伤哭泣,我们会同情他们生活贫困,但他们也许只是悲伤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当我们看见病床上老人泪眼模糊,我们会同情他们饱受衰老病痛的折磨,但他们也许只是悲伤无法亲眼见证孙辈的成长。对他们的同情,有时并不基于我们对他们正确的理解。(先分析why人会有同情心,然后联系现状,引出同情变味的例子。)

同他人之悲-议论文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8

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正如朱光潜所说,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一样。会同情的心才同他人之悲。

聚焦于个体,对他人悲伤情绪的接收强烈而易存在偏差。人有不忍人之心,所以同情普遍存在,然而人的同情能力天生有高低之分,同情能力较弱的人就容易带有他人悲伤,而我幸免于难的庆幸。另外,同情蕴涵着两种力量,时而似火焰温暖遭逢困厄的躯体,时而像一柄利剑刺痛敏感脆弱的心灵。人们惯于发出居高临下的同情,循规蹈矩,礼貌而得体,有时又会在跛足者面前跛行,却把那视为善行而自我沉醉,忘记了同情是让一颗心摇曳另一颗,身心得到慰藉。(why同情变质1)

而从群体出发,旁观他人悲伤的角度不同,所见所感注定与悲伤者相异。面对公平的限制和约束,生命的磨砺和苦难形成人与人的间隔。文字应如冰斧,劈开人心,却感受不到卡夫卡在黑暗的时代中浮动一生的孤僻。伍尔夫携带属于自己的房间行走于世,与俗世相悖的天才依旧孤立。另外,将个人的悲伤放于群体间,可能会被有意削弱或是放大。众人匆匆一瞥而过却未能为悲伤添砖加瓦,(why同情变质2)

平等的善意-议论文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8

我们好像常常能感受到他人的悲伤、听懂他人的悲鸣,并待之以同情之心,可正如鲁迅先生曾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种普遍的关怀情感反应有时并非共情、并非同理,而我们眼里的悲伤也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

如尼采所说:“同情他人是将他人当作弱者而使他人感到羞愧。”同情,或许出于善意,但其本身隐晦带着的自上而下的优越感未必不是对被同情者的二次伤害,而共情——以平等的姿态包裹善意的锋芒去靠近后者,才是对后者的理解和尊重。(提出论点,以共情取代同情)

审视我们自身,为何我们对悲伤的同情总是普遍而强烈?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认为抱有同情心是理所应当的。没错,从小置身的环境教会我们面对悲伤者时要扮作同情者的角色,流露出悲伤才是礼貌之举。然而,出于各人眼界、经历的不同以及对实情片面的了解,我们的同情常常“错位”。《老王》中杨绛先生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却不曾理解老王对她的诚挚友谊,而老王的悲伤源于一人孤苦无依地走完生命的旅程。由此看来,人们思考的深度、视野的远近将使得人们感到的悲伤不尽相同,进而使得同情产生偏差。(why同情错位1)

含蓄-高中议论文10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1 05:21

自古以来,人心都是脆弱的。有时候一句玩笑话就能伤到人的内心而使人们的关系不再和谐。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随身携带一个重要法宝——含蓄。

含蓄,简单的说就是“EQ”,中文的名字就是情商。智商固然主要,但离开了情商,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文学名著中多次描写过“含蓄”的事情。《三国演义》便是如此。比如,曹操的手下杨修是个有大才的人。他看出曹操的许多缺点并当面讽刺曹操,又看穿了曹操的许多心思并当众说出来,从而引起了曹操的反感,没过多久,杨修就被杀头了。这不充分的证明了有智商而无情商的危害吗?假如杨修懂得含蓄,不那么张扬,即能向曹操表明自己的观点,又能不失曹操的面子和权威,怎能落得个身死的下场?

好风凭借力-议论文9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5 08:32

1塔勒布说:“风会熄灭蜡烛,却会使火越烧越旺。”我们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what论点)

2燃起一支墙烛,豆苗般小小的焰闪烁跳跃,微风撩拨下便起伏不定,颤颤巍巍,忽一阵大风刮过,火光消散,只留一缕青烟。它是脆弱的。小小的火苗只适宜在无忧无虑的墙面环绕中燃烧,外界飘忽不定而来势汹汹的风是蜡烛所无力对抗的,火与蜡烛不同,它是热烈而狂放的。生于险恶的外界,自不惧外界风的阻挡,蜡烛与火,诞生相同却因自身力量差异悬殊而有不同用途,失了自生的强大,便只能屈于外界的阻挠与压迫,最终蜡烛灭于风,重归黑暗。(结合材料,why蜡烛与火面对风有巨大的差异性)

3风助火力,使火越烧越旺,强而有力的火无惧于风的阻挡。因为自身的力量足以应对外界的种种考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汉时大将韩信曾刘邦保证:“韩信带兵,多多益善。”最后助其登上之位,火敢于直面风,因为它知道自己的力量强于风,因此不惧怕风。(承接上段,举例论证如火的男人——韩信)

幸福的真谛-议论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1 22:35

人人都向往幸福,期待圆满,幸福的真谛却没有多少人真正领悟。那仿佛是变化多端的云雾,让人捉摸不透。所谓幸福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境由心生,作为主观概念的幸福,其真谛正在于一个人的心。

时光流逝,有些人却留在了原地,反复咀嚼悲哀。有人因为豆蔻年华里一段挫折,埋葬了花一般的青春;有人面临年轻不再,拒绝接受自己老去的现实;有人年已不惑,感叹老去一事无成,放弃奋斗。他们哀叹时局不利,命途不济,可是生活原本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为什么要用过去的痛苦断送自己未来的幸福呢?卸下过去的重负,面对现下才能轻装上阵、振翅翱翔。有人习惯了用悲伤笼罩灵魂的窗扉,斑驳点点的过去便成了最糟糕的滤镜,透过压抑的色调只能看到灰暗失望。

生活冷暖自知,却总有人仰望别处的星空,忘记了自己脚下的土地。他们面对他人的光辉三分羡慕,七分嫉妒,让无穷无尽膨胀的欲望遮盖了本心,一门心思追求着金钱、地位和荣誉,早已忘记了平凡生活中也可以拥有点点滴滴的快乐。金钱多少、名誉大小,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幸福感。荣华富贵、人前显赫,背后或许有无法讲出的艰辛和压力,粗茶淡饭、默默无闻,心中也许有一片自由的天地。“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幸福的人并非站在世俗名利的顶峰,多感受自己的拥有,少羡慕他人的外在,就会找到幸福的真谛,就会看到存在于自己心中的幸福,触手可及。

摆脱束缚,实现包容与和谐-高中议论文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8

有人说,要想让蜡烛散射出平稳明亮的光来,必须把它放到避风的地方;同样,要让人的灵魂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也要避免五花八门的思想的干扰。

诚然,五花八门的思想会干扰自身的思想,使我们的思想被同质化。我们应不受五花八门的思想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就如梭罗躲避城市的喧嚣写下了《瓦尔登湖》;陶渊明隐居田园以追求自身高洁思想境界,我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能够求得灵魂稳定的智慧光芒。

然而,我们真的应该避免这样五花八门的思想吗?对个人而言,虽然五花八门的思想纷繁复杂、变幻莫测,对我们来说有着异己性和陌生性,然而接触了他们有利于我们对自身的审视,更新了我们的思想,扩大了知识面。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处境,促使人们尝试对五花八门的思想进行筛选和融合,在保留精神的独立性和思想的自由性的基础之上,与外界的思想进行碰撞,理清复杂的思绪。

对于社会而言,接纳五花八门的思想还有利于形成包容和谐之风,推动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包容多元的价值就在这时体现了出来。百家争鸣时代中学术思想的影响延续至今,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鼓励思想的碰撞,接受不同的思想,这与现在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不谋而合,在文化、艺术、政治、经济都受交流、合作、共赢等概念影响的今天,我们更应主动与外界五花八门的思想融合,完善自己的各个方面,成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