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读后感

作文体裁
高中作文年级

《倾听与诉说》读后感_高中小说读后感12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11

最近,趁着周末,我终于把王子君的小说集《倾听诉说》看完了,让我有许多的感慨。

她通过她的笔向读者展示了她的痛苦,敏感,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作家的心是敏感的,是细腻的。无论是她抒写快乐,亦或表达悲伤,都是那么轻柔。她在《面对死亡》一文中,当她收到一个“白血病”读者的来信后有这样一段描述:“我看着白血病三个恶魔般的字儿,看着信末陌生的署名,心中觉得悲哀,人是多么渺小!尽管他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已很坦然,可这坦然难道不上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么?”当我一个人坐在窗前默默地读着她的小说,她的那份哀愁也感染了我。

《爱心树》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12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11

暑假,我看了《爱心树》这本书,让我非常的有感悟,这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

《爱心树》讲述了有一棵树,深爱着一个小男孩。那位男孩有时爬到树枝上去荡秋千,有时跟大树妈妈一起捉迷藏,大树妈妈每次都可以找到他,大树妈妈跟他在一起玩感觉很快乐.玩饿的时候爱心树就让他爬到自己的身上摘苹果吃,这时大树感觉很快乐.男孩慢慢地长大了,有一天,大树叫他到自己的身上来荡秋千.男孩说他长大了不想再到大树妈妈身上去荡秋千了,说想去买一些好玩的东西,大树说:你是想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吧,我没有钱,但我的果实你可以将它摘下来,到街上去卖之后卖好的钱你就可以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了,这样你就会感到快乐了。男孩笑了,看到男孩满意的样子,大树也很快乐。

过了好久男孩也没有来看大树了又过了几天男孩沮丧地又来了,说他现在已经是个成人了,想有间自己的房子好娶妻生子。于是树让他把枝桠砍去,自己搭建了房子。又一天,男孩闷闷不乐地向树说他厌倦了故乡,想要到远方寻找阳光灿烂的日子,于是树又把主干给了他,让他自己造了条小船,完成了出海的梦想。看着男孩满怀壮志地去寻找新的人生,树很快乐。

读《那时烟花》有感_读后感55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11

今天下午一直在看西岭雪的《那时烟花》。这本书我好像看过,依稀记得很好看,同学一再跟我强调真的很好看,所以我就再看了一遍。

这个旧上海的故事构思的很好。内容象一抹淡含忧伤的云朵,静静地在身体里渗透开来,但凡看过此书的人都说,结局不好。可我们读书,并不是冲着一个好结局去的。相反,象我这样的人,有时候会讨厌好结局。因为好结局除了讨好人以外毫无是处,它不会在人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好结局在更多情况下更象一个骗局。要不,我怎么会有那么些热衷于读言情小说的朋友,至今还在过着独身生活。

我不大喜欢此书。因为我不了解《红楼梦》。我感觉整篇书中运用了太多的诗词歌赋,越是到了紧要的关头,这一点便显得越是明显。我没有看过《红楼梦》,我清楚这其中的诗词究竟是不是出于此。我个人认为,假如使用一些浅显易懂的话语,或许能使文章描绘的更加深刻。旧上海早已不是古代,纵使还不是新社会,总也是离的诗词歌赋比较远吧。当然,好作品应当是不分时代的。比如文章中韩可弟经常引用的《圣经》中的那些话,却使人信服。因为它比较直白,人们很轻易结合文章中的内容感受。这也真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中国人看中国人的古词竟会有不懂的感觉,反到看外国人世代流传的经言,感觉如此贴近。

总体来讲,现代人写过去,总是很难把握那个度,总会沾染一些现在的气息。不过大家都说好看,可能真的是我太挑剔了。

《光辉的旗帜》读后感_写读后感的作文1500字

更新时间:2023-05-30 12:36

《光辉的旗帜》读后感九十年前的嘉兴,烟雨茫茫的南湖上,飘荡着一只小船,一群仁人志士、热血青年在灯光下,正讨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至此,一面红色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民不聊生的封建中国,走向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是党领导人民在苦难中撑起一方蓝天,使民族的希望重现在世界东方,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巍然屹立。

在"十六大"的东风劲吹中,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正继往开来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是啊,当祖国贫穷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挨饿受冻;当祖国弱小的时候,她的人民就备受凌辱;当祖国强大富裕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昂首挺胸!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身躯之时,上海公园的门口就竖起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当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祖国的大门,无数人民群众就惨遭杀戮;而当新中国的旗帜高高升起的时候,中华儿女就站起来了;当祖国女排登上世界冠军宝座的时候,海外侨胞也就扬眉吐气。因为,祖国与人民,正如母亲和子女,是命运与命运连在一起,耻辱与耻辱连在一起,痛苦与痛苦连在一起,幸福与幸福连在一起!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

《少年周恩来》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11

自从读了《少年周恩来》这本书,我对周恩来的种种精神与事迹就充满了无比的敬佩:

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县,生母是万氏,养母是陈氏,乳母是蒋氏。周恩来的父亲叫周贻(yí)能,他给出生的周恩来取了个乳名:“大鸾”(luán)。这个名字蕴涵着“神灵之精”见则天下安宁“之意。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大鸾”,这个出生于普通苏北人家的孩子日后会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怎样巨大的影响。

周恩来是个早慧儿童,他四五岁就会用字板拼成一首诗,跟着养母陈氏学写毛笔字,他从小就很勤奋,他不怕吃苦,不怕困难。1904年,也是周恩来六岁的时候,这一天是开学的日子,大鸾兴冲冲的来到学校,在课堂上,周恩来跟着先生摇头晃脑的念着:人之初,性本善……,他觉着这个很有趣,虽然他不懂意思,但看着老师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也和老师大声的朗读起来。

周恩来还是个爱书的孩子,他一有空,就去翻书看,一边看,还一边做标记。他每每读书,都是那么的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他那种爱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周恩来读的书很多,有《东方杂志》,《大同报》,《立国根本谈》,《军人的模范》,《资质模范》,《国民生死问题》……

《倾听与诉说》读后感_高中小说集读后感12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11

最近,趁着周末,我终于把王子君的小说集《倾听诉说》看完了,让我有许多的感慨。

她通过她的笔向读者展示了她的痛苦,敏感,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作家的心是敏感的,是细腻的。无论是她抒写快乐,亦或表达悲伤,都是那么轻柔。她在《面对死亡》一文中,当她收到一个“白血病”读者的来信后有这样一段描述:“我看着白血病三个恶魔般的字儿,看着信末陌生的署名,心中觉得悲哀,人是多么渺小!尽管他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已很坦然,可这坦然难道不上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么?”当我一个人坐在窗前默默地读着她的小说,她的那份哀愁也感染了我。

读《狂人日记》有感_高中读后感15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11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鲁迅先生的天才。这篇文章是通过以虚写实,徐徐渐进,然后拨开迷雾的手法带领读者的醒悟。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少年周恩来》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11

“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声铿锵有力的呐喊,让我们认识了从小立大志的一代伟人周恩来。当我读完《少年周恩来》后,我十分敬佩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他让我们明白了:挫折是成功之父。

他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生父周贻能长期在外省做小职员而且经常失业,所以全家的生活很艰难;周恩来还有三个母亲:生母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氏,她们用不同的方式教育了周恩来。周恩来出生的第二天,他的父母给他取了个乳名,叫“大鸾”。传说中,“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

好景不长,1907年,1908年,周恩来的生母和养母就相继去世了,年仅10岁的周恩来不得不带着两个弟弟,为这个家庭撑起一片天。读到这里,我开始为周恩来难过起来,我们10岁时正在学校里开心地读书、玩耍,而年少的周恩来竟然已经挑起了家庭重担!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他。

挑起家庭重担谈何容易!周恩来一次次忍痛割爱,卖掉了贵重的物品,得到的钱连塞牙缝都不够。看着家里屈指可数的物品和饿得直哭的弟弟们,他更是心如刀绞,可是急有什么用?他仍然很坚强,不停地想办法:向别人借、自己种粮食……就这样,他硬是用独立好强的信念熬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日子。而与此同时,他也练出了沉着稳健的性格,让他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挫折丝毫不软弱。不敢想象,在这么艰苦的日子里,周恩来居然能够熬过来!这件事竟然让他变得更坚强了。

读蛙有感-读后感16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11

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吃了一顿美食,大快朵颐啊。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向来不认为小说甚至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应该背负上沉重的历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锁,也不认为文以载道是的境界。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文学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命题,也不想研究什么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开始也是一切艺术的终结之类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命题。

《蛙》读后感-读后感16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11

莫言上海吆喝新作《蛙》,邀得xxx扎台型,引来迭声惊诧:骄傲如莫言,“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那,如今竟也需要如此这般地多卖个三五本么?

莫言说,不是的,只是借机跟年轻人多交流而已,“我相信,不管哪一代人,对人类的一些本质看法总还有一致性,我写得热泪盈眶的地方,80后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吧。”甚至多少有些“老*巨猾”地说,反正请xxx“助阵”无需给“出场费”,“人家在‘作家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给个几百块岂不是看不起他?请他吃顿汉堡包就得了。”

其实,当然连汉堡包也不需要就是了,人xxx也不吃汉堡包啊,他若是爱吃汉堡包,何至于奔三的年纪了还瘦小得跟个知了似的?不过,尽管瘦小得不免让人怀疑其放屁前得先找根电线杆抱抱牢,但人能混至今日之江湖地位,到底绝非仅“侥幸”二字而已,单是“接翎子”功力就非同凡响,要不咋叫“小四”呢,就是比“小三”还要更乖巧一级别嘛。人是这么说的,“我念书那会儿就读莫言老师的书了,他是我偶像。尽管我们年轻作家的创作还有很多青涩、不成熟的地方,但莫言老师对我们却一直持鼓励和期许的态度,我非常尊重他”,“莫言老师的新作《蛙》写的是我们80后出生那个年代的故事,是我们的生命没有记忆的盲区,所以会对我们充满神秘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