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典的作文,描写经典的作文

感悟佳作经典,书写无憾人生-读《骆驼祥子》有感10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5 21:39

每一次翻读这本书,总是会让我获得不一样的体会。就好比一杯茶,细品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这本书讲述了祥子来到县城当人力车夫,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他努力拉车,可最终抵不过黑暗社会对他的侵蚀。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他由一个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朴实青年堕落成麻木自私、自暴自弃的末路鬼。小说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老舍用朴实的笔墨和通俗的手法扯开了当时旧社会的遮羞布,将人性的丑恶暴露在人们面前,通过描写祥子的情节,反映了当时广大劳苦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么幸运的我们应当努力地生活着,为创造和平与美好的国度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所以,面对现实,我们不应低头。虽然祥子在最后堕落了,可是他一次次挣扎的情景似乎浮现在我们眼前,他一次次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难道我们不应如此?就连小孩子摔倒了都知道要爬起来的道理,为什么我们不能拍拍泥土站起来,去迎接更大的困难与挑战?

面对黑暗,我们要去追寻光明。我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世界,世界也会同样待你。一个人哭着或笑着看世界的视角是截然不同的。也许世界给你带来的只不过是你人生中可有可无的小黑点,而你却把它放大成一个泥潭,令自己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而乐观的人仅仅只会把它当作一个黑点,并且在它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人生画卷。

浪花淘尽,英雄辈出_国学经典之《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更新时间:2023-12-23 13:0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我心中的经典_记忆中的老屋作文15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0 10:01

我心中的经典不是美食,不是古诗词,更不是一本本大部头的名著,而是来自心灵深处对老屋的那份真挚感情。定格记忆的胶片,穿过岁月的眼睛,心随思绪飞回最柔软的地方……

老屋是用黄土筑起来的土墙。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黄土有着历史和岁月的沉重感。黄土被垒成了墙,墙也有了岁月的沧桑感。想起用指尖轻触他褐黄的皮肤时的感觉,冰冰凉凉的,实实在在的!粗糙的外表掩藏着他的年龄,老屋的年龄不小了,父亲生在这里长在这里。

门前是一个大院子,院子里的老洋槐树,张开他绿色的臂膀,透出一大片阴凉地,阳光透过千千万万的树叶投射下来的,在地面形成无数的光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去踩树叶的影子,每个夜晚都会传来清脆的笑声。我想,老槐树可能已经把我们的笑声细细密密的缝进了他的年轮里。而大人们,总喜欢坐在槐树下,拿着一把蒲扇,扇啊扇,摇动的蒲扇送来的不仅是清凉的风,也是乡里乡亲们亲切和悦的笑语。

读经典如制名器-随笔9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5 23:41

读“中华经典”有大益。虽简单四字,但每一笔都使我觉知如母乳之于婴孩。挥手间观古人智慧于千百,茗烟处追千年往事于一瞬。撷千万汉字中片言只语,便萃成了一阙直逼心灵的菁华,并以此定格成一段历史,来叩响厚重而深邃的中华文化之门。

至于读经典的感受,最切身的莫过于把一汪泥水脱胎为精美瓷器,浴火重生,便有了魂魄。所以读中华经典如烧制名器,其过程极为相似,不信,我就一一比对给你。

第一步:邂逅名师

手捧一本经典,或坐或仰,皆等同于邂逅名师,而作坊里,年高德劭的匠人用手滑过泥胎的腰际,画出一个完美的弧度;经典上的批注,圈点,抑或费解的涂鸦,如匠人游龙走笔一般,在素胎周身上刻下斑驳精美的纹案;掩卷长思,不禁慨叹一声“好书”,此时,老匠人凝神端详,由衷地赞道:这真是一件最美的瓷器;泥胎马上将进入窑窖接受炉火的重重考验,而被经典引领的你也是一腔热情。

第二步:等待奇迹

好读书不求甚解,乃五柳先生自谦也。但无论多好的书籍,总有让人疲倦苦闷费解抑郁之时,放下书,走进自然与社会,一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之感油然而生,于是,心中所有的郁结、块垒消化的荡然无存。回到书桌前,便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我读中华经典-随笔9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3 02:2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发奋苦读,勤学好问,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经佛文、唐诗宋词、史书白话,更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阅读前人之佳作、中华之经典,便是感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生哲理,读《资治通鉴》,仿佛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部长篇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周威烈王到后周世宗的先后十六个朝代,书文记载详细,语言生动,在文学、历史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这样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春秋战国之际,有一个叫公孙鞅的人,喜好法家循名责实、尊君卑臣的学说,他在魏国宰相公孙痤身边时,公孙痤就深知他过人的才华,但还未来得及给予重用,公孙痤就卧床不起,魏慧王十分担心。公孙痤告诉他:“我这里有一人才,他可以接任我的职务,此人叫公孙鞅,”魏王默不作声,公孙痤又说,“大王若不重用次人,一定要杀掉他,不能让他离开魏国。”与魏王交谈之后,他又马上找来公孙鞅:“我做事向来先君后臣,你留在魏国有危险,快逃吧!”

故事浅显,哲理深奥!公孙痤的行为看似可笑、矛盾,可流露出的却是对国家的赤胆中心,对部下的情同手足。自相矛盾的背后,却是对自己宗旨的坚守,是他人生价值的完美体现!!!

这则史实令我感触颇深,这种先国家利益,后个人私情的精神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如一泓碧绿的深潭被风儿拂动,泛起一阵阵涟漪……

我读中华经典-随笔10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5 07:29

中华五千年来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浩荡长存。英雄人物,有才门人层出不穷。是他们的正义凛然、聪颖机智,为后世开辟了大道,奠定了中华兴盛的基础。如今,那些名家的著名典籍流传下来,流传给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去学习,去发扬那种精神。《论语》,就是中华经典著作之一。

我知道了勤奋求学要善用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论语第一篇中,便教导了我们对学习的态度,其实,从历史长河中搜寻,有才有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都是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学习的乐趣,去挖掘与发现真理。闭目深思,源源不断的记忆从脑海中浮现。一个与我很要好的朋友,因为对学习的厌恶,遭到老师的冷漠,家长的失望,如此循环下去,只能对这个世界充满憎恶与愤恨。成功的基础,便是兴趣,先人孔子便首先发现了这一点。

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便要掌握方法,论语中提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确实,在学习中,有时很努力却依然学不好,究其根本是因为没有掌握方法,先人孔子则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我明白了待人处世需谦虚谨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经典古诗文朗诵比赛_高一作文2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2 18:37

5月19日,校园之声广播站在合班教室举行了 “中华诵”—— 经典古诗文朗诵比赛。为顺利举行这一次比赛,广播站特别邀请了曾晶老师、欧长兵老师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担当评委,他们精妙的点评,简明扼要,直入重点,既肯定了选手们的优点,又指出了不足并加以指导,使参赛选手受益良多。这次比赛吸引了高一高二的许多同学,他们的朗诵或激情澎湃,或婉转悠扬,无不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激烈的角逐,张晋媛、曹越勇夺头魁。最后,在“秋实”冠军谢长灵、周开杰的歌声中,本次比赛圆满落下帷幕。

让经典飘遍每个角落_经典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0 21:29

四季更替,春华秋实。

都说时间能荡涤一切,而我要说,经典,带着它的精彩正在演绎这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

在我看来,咱们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便是建筑了。

自古以来,世界上有着各式各样的建筑,什么罗马式的,哥特式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并未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建筑。

众所周知,在古代,我们崇尚对称式的建筑,因此中国古代大大小小的建筑都是充满对称美的。大到帝王宫殿,小到平民屋舍。并且对称美建筑直到今日仍深深印入了中国人的内心。

故宫,也可以说是紫禁城,是中国流传至今的最大的宫殿群。在故宫,大大小小的宫殿全部都是经典的对称建筑,并且每天都不乏游客来游览,这永远也不会使他们感到过时与乏味,反而让我们体会到了经典所演绎出的精彩,使经典深入人心,世代相传。

且不说古代建筑,千百年之后的今天,仍随处可以有经典建筑的气息,虽不是那么浓烈,但也可以说是芳香沁鼻了。

最具代表性的要属于各风景区间的凉亭了,以最经典的古代建筑为模板,飞檐上翘,亭身方方正正,与经典建筑根本毫无两样。若是在名檐省挂上一串中国结,那便是更好了,既传承了经典,又弘扬了中国的手工艺。可谓是两全其美了。

传承文化经典-优秀作文10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45

鲁迅先生居然有文集叫做《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居然是胡适的文集?大师的文学作品名被改的像“言情小说”引发众人热议。的确,鲁迅先生除了用其犀利的笔锋和独到的见解来抨击社会上的一些荒谬守旧的现象以外,也有“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的柔情与感慨,但这绝不是无病呻吟的软弱。现代社会把这样的标签强贴到了一代大师的头上,这样真的好吗?

我以为传承文化经典应该“原汁原味”。文化之所以要传承是因为它经典,文化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装载了文学大师的思想结晶以及他们对于时代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都是其精华所在,是作者经过思考才慎重选取的,他们可能还会多次修改。如简•奥斯汀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开始命名为《最初的印象》,后来才修改,可见标题对于作者来说是有讲究的。在我们肆意篡改标题时,我们其实也在不经意中改变了它的文学性以及其经典之处。修改标题在错误的引导我们走向传承不正统的经典的道路。我认为经典的传承宁少需精,万不可求多而泛。

经典永流传-议论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4-04-19 03:20

古诗文必有其精妙之处才得留传至今,白居易名作《琵琶行》背哭了多少学而今一批90后艺术生把《琶行》改编成为时长八九分钟,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点击量超高。我认当代多元文化,应与文化古典相结合,磁撞出新的花、新的文使得古文化在现在这个多元信息化的时代,永远保持着年轻。

跟着时代的大流行,青年的新思想,各种唱跳风格日益换新,其中必然提到《经典水流传》,这个节目一出现就火遍全网,得到网友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节目中,撒贝宁主持人总以一段华丽、富有文化的开场白将本期所要将述的歌曲诗文串连起来。接着就会邀请一些名人、演员、歌手来传唱些谱好曲的诗文,旋律时而悠扬婉转,时而雄浑有力,时而如小桥流水,时而而如急风骤問,贴合古诗人的写作背景,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台下有一些专家来点评古诗,这样传播古诗的方式,既年轻又有活力,使更多的年轻人能懂并爱上古诗,据研究表明,现代人对歌曲更敏感,听几遍歌词也就会了,也有助于人们对诗词难背难记困扰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