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小人“,伪君子-读《三国演义》后感10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2 20:13

当我摁灭台灯准备休息时,隔壁房的父母二人已入梦多时;合上《三国演义》,窗外的白玉盘已经挂得老高了。这时,我就不由会想:照着我的月光,两千年前也同样照过曹操和刘备。

曹操和刘备,绝对是整个华夏史最负盛名的两位人物,在整个《三国演义》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们“仁德“与”奸诈“的人物品质。

刘备的仁德,无外就是两个目的,其一是拉拢百姓,以此获得(或说巩固)统治地位,其二是罗贯中(还有后来进行修订的毛氏父子)为了凸显刘备的“正统地位”,用仁德对刘备进行粉饰和伪装。第一点暂且不提了,交给正史评述,在此仅说说第二点。比如刘备兵败徐州,百姓便“争进饮食”;猎户刘安“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足以看出彼时刘备受百姓爱戴的程度。在地主与农民对立矛盾不可调和的封建社会,不说类似“杀妻献肉”事件的真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鱼水一家亲的情况也很难存在。罗贯中用诸如此类的细节尽力凸显刘备是行“王道”的“正统”,但最后却适得其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相比之下,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另一成员,曹操就显得“真实”得多。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成了曹操向全世界递出的名片。印象中是小学三四年级,学了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课后习题于是让列举几个“轻于鸿毛”的历史人物;除了秦桧,大家写的最多的就是曹操:足见《演义》对曹操的影响。唯物史观教会我们要辩证地评价历史,但《演义》中的曹操明显比刘备更具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真实,真实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曹操的表里如一,另一方面就是曹操人物性格的多元性和立体性。表里如一并不是单纯指曹操说到做到——很多时候恰恰相反——而是指曹操无时无刻不在践行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片;人物性格立体性和多元性是指其身上同时兼备了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一如《红楼梦》的王熙凤。你可以在这位丞相身上找到立业所必需的杀伐决断,知人善任,小心谨慎;可他也会贪恋美色、刚愎自用。罗贯中用或有或无的负面事件强调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反倒更使奸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可以称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刘备的虚伪和曹操的真实,不仅仅体现在人物本身,还有以刘曹为代表的“王道仁君”和“乱臣贼子”两种势力集团。刘备一面标榜自己“仁慈爱民”,一面又“斩黄巾英雄首立功”,镇压农民起义。靠所谓的王道麻痹百姓,让百姓“心甘情愿”地“杀妻献肉”。不难看出,刘备和曹操其实是一类人,都骑在人民头上成就自己的工业,因此体现统治者真正意愿的集团,并非“王道仁君”而是“乱臣贼子”。

如果极端个人主义有代表和高峰,那么一定是曹操:一个不折不扣的真“小人”;如果把“口仁措暴”的仁称为伪君子,那么一定非刘备莫属了。

真“小人“,伪君子-读《三国演义》后感1000字相关内容

地板下的小人读后感_书籍读后感600字

从《地板下的小人》里我读出了“心酸”。地板下的这些靠被人们忽略、忘却的小零小碎过活的小人,用废信糊墙,邮票成了装饰画,药瓶盖当凳子,火柴盒做五斗柜,吸墨纸成了最好的地毯,别针是门闩,也可以当晾衣绳;澡盆也有,是个小盖碗,冷热水呢?他们用管子…

《皮皮鲁和鲁西西之罐头小人》-读后感700字

暑假,我看了一本有趣的书,书名叫《皮皮鲁和鲁西西之罐头小人》。怎么样,是不是被这个有趣的题目吸引了呢?看之前我也是对这个题目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皮皮鲁是谁?罐头小人?是在罐头里的小人?还是和罐头一样大小的小人?读完了整本书。哦,原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