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折柳的作文,描写折柳的作文

折柳寄思话清明_抒情随笔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9

清明是一支歌,一首唱在万千华夏儿女心中的歌。跳动的音符是那不灭的中华魂。

——题记

走近清明,几丝细雨,几缕哀思,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清明时节;几捧黄土,几杯清酒,度过了那数不尽的凄苦长夜;几滴汗水,几行热泪,诉说了那洒下奋斗的万顷高原。清明的哀思不绝,似老鸦低呜的凄凉,似高猿长啸的深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杜牧留下的清明之灵;“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是张继绘出的清明之形;“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仙野僧。”是王宇俏洒下的清明之神;“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是白居易刻画的清明之境。自古而今,万千墨客低语细唱出了清明的夕阴。

清明节,这个多么神圣的日子!这天,笔墨挥洒的阳光温暖了一个世纪,浓郁深厚的思念笼罩了整个黄土大地。记得1937年,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掩埋了三十多万鲜红的生命:记得2008年5·12汶川地震震垮了千万座高楼,面对这些,我们中华民族却用坚强和万众一心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漫步墓园,简朴的灰白色书写了逝者的过去。一片不知名的蓝色小花迎着春风绽放着,

微露笑颜,几个姐妹儿挤在一起,似比美,似赛俏。他们在一片瓦砾中扎根,似乎在向着命运挑战,诉说着他们的不甘。

折柳寄情思,古意为今用-记叙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7:47

“长亭外,古道边,若草碧连天……”伴随《送别》的乐声响起,北京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北京,借传统文化中“折柳”的意象,表达了对远道而来客人的送别,对逝者的追思。“折柳”这一常见于传统诗词中的形象,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无一不值得我们加以深入挖掘并弘扬光大。事实上,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其本体正是灯笼这一象征喜庆的中华文化形象: 红彤彤的灯笼顶上盖一层薄雪,却掩不住扑面而来的活泼气息。灯笼的可爱之处,自古便为人称道,而当它加入现代元素,同样也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将古代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需要发扬其牵动人心之处。如“折柳”寄寓着对友人的怀念,灯笼寄寓着欢欣与希望。其实,传统文化真正扣人心扉之处,不只在于其外在的形式美,更在其背后蕴含的人情之美。我们读古诗,这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带给我们的,不单限于那几十个字,而是诗人自我感情的抒发,或伤怀,或喜乐。传统文化把我们与过去时空相连,向我们展现人情之美。

正是这些古今皆有的情感,让传统文化形式有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