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土的作文,描写乡土的作文

2016年高考作文必备十大时政热点素材_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事件

更新时间:2024-04-06 04:00

突如其来的成名,让湖北农民女诗人余秀华陷入从未遭遇过的一场喧哗。据《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这些天来各路人马纷纷上门拜访,媒体来了,出版商来了……当地有关部门也来了,并“试图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城市名片”。

这种情形让人既感欣慰又担忧。让人欣慰的是,成名对余秀华来讲终归是件好事,可看作是对她多年来在逆境中坚持写作的一种嘉奖。这既可以给她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也可以带来现实的一些好处。特别是对每月仍在领取60元低保救助金的她,成名可以给她带来必要和实在的物质帮助。让人担忧的地方在于,热议之下,不乏一些不友好乃至于羞辱性的声音。虽然这可说是一个人成名的代价,毕竟余秀华从未经历过这种人生体验,这种过度消费很可能给她带来不小的困扰和伤害。

一个诗人,成名之后引来媒体和出版商竞相拜访,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当地有关部门“试图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城市名片”的举动,多多少少有将余秀华当作赚取政绩的工具、“消费”余秀华的嫌疑。且不论当地有关部门此举的动机如何,单就此举的可行性来讲就大打折扣。文学艺术类名人或者名作,一般来讲都极具个体特质,很少有什么地域属性。不能用一地“特产经济”的思维来支持文学创作。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有违文学规律。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3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6 03:46

作者介绍及评价:

费孝通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他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成为费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课题。费孝通研究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书内容概要:

《乡土中国》一书总共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读后心得:

手捧一片乡土_怀念故乡的作文10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2 06:05

记忆中的故乡,黑黝黝的一方土,紫红色的番薯便藏匿在这片黑土中。小时候,也会固执地认为,烤番薯的香味便是世界上最美好的香,番薯的香,便是乡土的气息。也许现在,我依然是这样认为,梦中出现的故乡的淡淡轮廓,也似烤番薯的香气一样袅袅而真切。

小时候,我特别钟爱烤番薯的味道,也总会好奇黑黑的土里怎么会生出那么美味的东西,但奶奶家却不种番薯。每次邻居家飘来浓郁而勾人食欲的香时,我就会厚着脸皮跑到他们家,定定地看着他们。邻居们总是笑着捏捏我的鼻子,乐呵呵地挑出两个最大的给我:“小馋猫,拿好。”我总是笑歪了嘴,欢天喜地地接过番薯,甜甜地喊声:“谢谢伯伯!”便一蹦一跳地跑回家。我顾不上烫,一边吹气,一边手忙脚乱地剥开烤得炭黑的皮,极为享受地啃那金黄诱人的肉。奶奶每次笑着点点我:“没羞没臊的丫头。”我却不理会,一个劲地啃着美味的番薯,冲奶奶得意地笑。那浓郁的香伴了我整个童年,在我对故乡的记忆里,便唯有这种香,代表了我心中乡土的气息。

《乡土中国》读后感-高中读后感1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2 05:20

有这么一句话,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想了解中国就一定要先阅读《乡土中国》。因为它可以让你了解清楚什么是中国。

这本书回答了中国是如何崛起与什么是中国特色。《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实质的作品。全书有12篇,涉及乡土社会的人文环境、传统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文章共十四章,一环扣一环,所以当我在第一章感到疑惑时,我就知道我注定读不懂这本书,但好在坚持读完一本书后还是获得了一些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费孝通的观点一点一点地渗入了我的脑海,像是有一只小虫子不停地在心口挪动。整本书以通俗的语言阐述了中国人的社会操作系统,其内涵远远流长,十分经典。所以就连外国人都在费尽心思地研究这一本书,研究这个作者。《乡土中国》是一本很成功的书,虽然页数不多,仅有100来页,但它的内涵确实是很深沉,所以这么多年来它不断更新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去阅读它,更有的人反复阅读这本书,以求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也好在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思考。

乡土思愁_高中作文10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1 18:11

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星雨,在夜空中划开一道道耀眼的弧线,传出一阵阵刻骨铭心的坠落声……

在一个无风的夜晚,我翻开语文课本,读着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脑海中浮现出了我异地在杭州的点点滴滴……

那是小学四年级的事了。因种种原因,我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往那陌生的城市求学。

离开故土,年幼的我第一次感受到那种离别的感伤。时常走在异地的大街上,夜晚那明亮的霓虹灯照着四周,灯光洒在我的身上,却怎么地触碰不到我那颗孤寂的心。我想起了家乡那盏昏黄的小挂灯,在它身上,串连着我无数个难眠的夜晚,有了那“少年早熟”的情怀,陪着我度过一个又一个春秋。灯光虽暗,但那时我的心却被照得通明,可如今;唉……

在异地求学的日子,在我无限地思念故乡时悄然消逝。转眼到了中秋,我独自一人,啃着冰冷的月饼,倚在窗台,仰望那轮圆月,思绪万千……

从前,在家里过中秋,都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月饼,有说有笑。爷爷总是喜欢给我讲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的故事,那时年幼的我,有的只有温馨的感觉。我总喜欢缠着奶奶要她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祖孙俩不分长幼,尽情地欢度中秋……

读《乡土中国》有感-记叙文12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3:23

读罢《乡土中国》,“这可不是当下的中国像”——这是来自一个完完全全城市人的感叹。书中有大量鲜活生动的实例,然而对我们从小生养在城市者而言却成为十足的新鲜。七十载过去,中国社会面貌已然天翻地覆,时代使命也经历相当巨大的跨越。但在今天重新回望过去的乡土岁月,我们或许正如“读史以明智,为鉴照前途”一般,站在现代人的立场认识过去,又以历史的视角照见未来。

已经失掉了乡村生活的实际与基础,我们在《乡土中国》这里认识过去的中国,认识我们的传统何以作为传统被一代代人恪守和尊重,认识如今耳熟能详的那些风俗、谚语背后的文化与社会根基——这正是它原初的目的与内容:在提炼现实的维度上为乡村的中国社会画像;创作于中国城镇化的萌芽期,彼时受困于抗战和国内势力分立,城乡分裂非常明显,而乡村人口又占据主流,认识乡村中国自然能够更好的推进乡村建设与城市化。这样不拘泥于某一具体问题的内容,使得《乡土中国》在今天更有发挥价值的见地。这不仅仅在结论上,作者在提炼过程中所记录的实例以及所使用的办法,对学术对应用都有不磨灭的价值。

乡土中国读后感-读后感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3:22

这本书很薄,但是可以读得很厚,第一遍我没有太看懂,回过头又重新读了一遍,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国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它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国民性格的形成做了基层的分析,解读。关于”乡土性“和”现代性“,采用了学术研究的名词来阐述,里边的每一章展开来讲都是一幅宏大的”故事“。它没有“嘲讽”,没有“置身事外”,没有”指手画脚“,而是以一种做学问的调查态度去剖析,这是一个学者的理性,更是一种踏实研究的态度,光是这一点就足够我们学习和敬仰。

如果我们说文字有四个层级,本能,情感,哲学,审美,越往后越高级,但受众面也会越窄,我倒想从情感的层面去说说,大概我也就是这个级别,入不了俗,也深刻不了,更达不到审美层面的高级。

从“乡土性”来说,其社会结构是倾向于稳定的,而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中国传统的感情是偏向于同性去发展。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乡下,夫妇间感情的淡漠是日常,一早起来各忙各的,各人做好各人的事,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夫妇间大多是“没什么话可说的”,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婚姻把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比如经济、政治、宗教等纳入到了这个社群所引起的结果,这更像是一份事业,而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效率是要讲纪律,排斥私情的,所以中国自古讲的是“三从四德”,“相敬如宾”,是负责,是服从,两性间的矜持和冷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乡土中国》读后感-读后感10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2 16:36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他想通过此,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乡土中国》这本书包含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是本书所有内容的出发点。乡土性并不是中国所有阶层的特性,但是却是传统中国最基础的特性。

乡土中国读后感-高中生读后感10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4 18:25

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这里将分开阐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乡土中国》读后感600字

更新时间:2024-01-17 10:38

中国人傍“土”为生,“乡土中国”更是极其生动的囊括了当今的中国。

费孝通先生说,“土”并不是个贬义词。中国人的最根源便是靠着一方土地生活,“土气”也从而扎根在了心里。

我并不是农民出生,但也或多或少的接触这“农民”这一阶级的人。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的特色。就像西方国家很难意会到那些拿着锄头的人,身上有着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革命时期,中国的血脉大多还是流淌在农民的骨子里。

我所认为的“乡土”,是个别具风味的词,这让我联想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乡土”既是中国的土地,也是中国的风味;既是物,也是情。中国大半辈子都在土里扎根,也是这一方土地孕育了一方人情。在农村里的乡土情,能把几户原本互不相干的人家串起来。毕竟村子就那么大,农民的性子永远比不得商人的弯弯绕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