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目送的作文,描写目送的作文

四川高考满分作文:爱的目送

更新时间:2023-02-07 10:32

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老师对学生说:“我再看看你们。”

即将说再见,老师不舍,要“再看看”。是啊,人生路那么漫长,可老师能陪伴学生走过的,终究只有一段路。这段路是艰辛的,传道、授业、解惑,都是这条路上必经。老师要对学生们倾囊相授,让学生从不知到知之;要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对学生倍加关怀,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仅在获得知识,寻求真理,更在得到老师的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陶行知先生如此,图中的老师如此,普天之下的老师也莫不如此。也因着这一颗心,才有了“我再看看你们”的那份不舍。

当然,除了不舍,还有希冀。

正如图中老师对学生说的那句:“你们再看看书。”

对于老师而言,即将挥手作别的是学生。老师希望学生再看看书,字短情长:再看看书,学生们才能更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更好地应对考试,更稳健地走好未来的路。

师生一回,学生们终究要远行,老师能给他们的,是不舍,是希冀,是一场充满爱的目送。

读《目送》有感12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10

她,点一把野火照两岸三地,唤安德烈跨时空问答,如今,携一本《目送》再掀阅读热潮。

她是龙应台。

我,衰亡

衰老,自我们从娘胎生出便开始,等它到了一个限期,人便迎来了死亡。衰老,死亡,在这本《目送》中出现的频率颇高:《跌倒——寄K》、《最后的下午茶》,这的确是件痛苦的事,程度轻些,遇上发天腰酸背痛,膝盖中有一阵凉意,程度重些,被一堆精密仪表包围,被注射进各种伴有副作用的化学制剂,直至呼吸衰竭……

无论你今天是否孩童,无论你今天活力是否充沛,你,我们,都在老去。这样看来,《目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都得死啊,不能看不能看。非也,面对既定的归宿,难道就让我们郁郁寡欢下去吗?作者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

有K(《跌倒——寄K》),选择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者没有怪罪他的匆促,而是问:在他生前,有没有人告诉他那没什么大不了?有没有人给他一个拥抱?有没有人给他一句鼓励?

有母亲,携子女行《五百里》为《回家》。在意识渐趋混沌的老人心中,那个存放子女在旁,赶制圣诞配饰,精打细算生活记忆的家就在那里,尽管“家”的一砖一瓦已不在,在空间上不可抵达。

快乐

幸而乐也是本书的一大主题。

我喜欢这大段的排比,也许没有说明什么具体的道理:

《目送》读后感_读后感8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10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8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08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目送》读后感_读书笔记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0 16:3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关于父母的作文14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5:07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母于我们的爱从不显山露水,如春雨润物般无声。细细品味,我们在他们爱的滋养中长大,在一次次送别中我们脱离他们的羽翼,独立飞行。可以独挡一面,父母于我们的爱是毫不吝啬的,是最无私的,他们没有用爱将我们捆绑,他们把爱藏在心底,每次离别不舍的眼神将这份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舍得手,但为了我们更好,他们把爱隐藏,用微笑向我们挥手说着再见,那一次次的目送,是父母对我们最大的爱与不舍。

孩子长大以后,我们只能在穿越在不断的目送中。记得龙应台说过,“铃声一响,顿时人影交错,奔向不同的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闹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准确的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让我感慨不已。

只能远远的看着一个背影,目送他被驶来的公交车带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的爱再浓烈,也无法触及孩子内在世界的成长;父母的爱再广大,也无法代替孩子完成人生的答卷。

目送_抒情随笔6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9 21:08

毕业最后一节课,老师说:“你在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是啊,人生路那么漫长。哦,每个人都终将会别离,或是几个月,或是几年。春来春又去,花开花又谢。每隔三年,校园便会送走一批又迎来一批学生。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来来去去。从懵懂无知到渐渐开始理解。再到最后的恍然大悟。学校和老师一直来经历这无限循环过程。

这其中有不舍有希冀。不舍是对自己,对过往,对岁月的不舍。人类总是会产生一些感性东西。

提起最后一节课。让我想起法德战争之间的一个故事。在前方的战线即将被攻陷。校园即将被解散,可能面临着将会是奴役区的奴役教育。这是最后一节国语课,也是最后一节考试,但是最后一节安静的时刻。那时老师静静讲,学生静静听。没有人吵闹,没有人捣乱。故事中的最后一节课,大抵是和漫画中最后一节课是同样的情感吧?

静静的看同样是一种目送,对学生的目送,对父母的目送,对孩子的目送。是离别,是不舍,是期冀,是祝福。

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目送,可谓目送中经典中的经典。简简单单的动作,普普通通的行为。却足以让人落泪。孩子对父母的目送,是一种感激,一种关怀,一种敬意。

目送_读龙应台《目送》有感12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7

假期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写尽了作为女儿、母亲、姐妹的她与自己的父亲,儿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新学期伊始,我和爸爸离开了我们一直生活的营口,来到了大连。爸爸来这里工作,而我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突然的离别让我感到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摆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恐惧的是我面临的陌生环境常常让我感到离开了母亲的孤独。

曾几何时,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长不大的小小鸟,可是现在我要一个人来面对以前从来不用费心的日常生活,尽管还有爸爸,可他是个工作狂,忙的时候常常自己的顾不得吃饭。

临行前妈妈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该带走的东西,但我们踏上月台,例行挥挥手的一刹那,满载着行将远行的兴奋的我突然发现母亲眼角的泪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还是我太不在意了,我还没有能力去体会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当列车渐行渐远,我依稀能感觉到妈妈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风中,列车,也许是我的身影,像一块吸力巨大磁铁,牵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样,她会一直望着远方。

目送_龙应台《目送》有感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6

假期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写尽了作为女儿、母亲、姐妹的她与自己的父亲,儿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新学期伊始,我和爸爸离开了我们一直生活的营口,来到了大连。爸爸来这里工作,而我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突然的离别让我感到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摆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恐惧的是我面临的陌生环境常常让我感到离开了母亲的孤独。

曾几何时,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长不大的小小鸟,可是现在我要一个人来面对以前从来不用费心的日常生活,尽管还有爸爸,可他是个工作狂,忙的时候常常自己的顾不得吃饭。

临行前妈妈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该带走的东西,但我们踏上月台,例行挥挥手的一刹那,满载着行将远行的兴奋的我突然发现母亲眼角的泪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还是我太不在意了,我还没有能力去体会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当列车渐行渐远,我依稀能感觉到妈妈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风中,列车,也许是我的身影,像一块吸力巨大磁铁,牵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样,她会一直望着远方。

目送读后感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6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烧着野火的龙应台。散淡的文章里,把浓浓的亲情深埋在字里行间;随意而写的闲适中,把台湾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出来;即便写的只是家里的日子,还是在不经意间把一个大家的深刻隐约的显露。

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写亲情一般都回难以自持在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会让你如此,即便笔者的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但是你也会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满爱意的孝顺中,看到灿烂的人性,把你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热泪。书的最后写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族人把这个从台湾回来的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荣光下葬。你会为乡里人们那打不断的骨肉相连而浩然落泪,那是自豪的泪,交织着民族大义的泪。一句,族人们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几岁走丢的孩子一样的,在几十年后接来了从台湾回来的骨灰。你不能不为之动容!

合上书的时候,你的思想会在那一场葬礼的轰轰烈烈中升腾,从一个人的爱,到一个家的亲,最后阔达到一个中华民族的分合。你会忍不住想,哪些走丢的优秀华夏儿女,又有多少,又会葬身何处呢?扼腕叹息里,桑梓依旧在,青山永不老。

这就是大家的文笔,不着痕迹里,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