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聊斋志异的作文,描写聊斋志异的作文

《聊斋志异》有感_读后感15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8 03:25

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作家蒲松龄的作品,全篇收录短篇小说491篇,内容多为鬼神精怪之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聊斋》的形成可以说是必然的。这一点从作者经历便可探知一二。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出生于清朝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蒲松龄的意志,同时也为他后期《聊斋》中描写下层民众生活打下了基础。家族的没落激励着蒲松龄更加勤奋的学习,家中丰厚的藏书也为他汲取知识提供了帮助。像那个时期众多知识分子一样,蒲松龄也期盼着金榜题名时。但屡次科举的失败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在一次次名落孙山后,他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败,懂得了“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的原因。科举失利后,蒲松龄几经转折,为谋生四处奔波。他曾钟情于科举又深受科举之害,中年生活的不如意也让他更能体会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聊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聊斋》可以说是蒲松龄的精神寄托,它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中最值得人称赞的就是它对男女情爱的突破。自古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一见钟情而后与子偕老的可谓是少之又少。

读《聊斋志异》所感_高中读后感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5 11:24

郭沫若曾对此书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有高见:“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于是我在众多名家的“怂恿”下决定再次细品本书,初读此书时,只觉作者具有独特且丰富的想象,并没太多印象,可再次嚼味却有了些不同的看法。

书中近五百篇短篇小说,我记不得这么多,只记得有篇叫《僧术》的文章,印象尤深。文中的那个黄生怀才不遇的经历,确实令人愤恨不平,难怪他的好友(和尚)要为他疏通关系。可按理说应该向人间有关方面去贿赂,可是和尚却借助法术,向冥中主考官去行贿,这好似不合常理?但结合作者这科举上的过来人那“任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的激昂言词,不难体会出主考官的贪赃枉法这恶劣行为,不知我所想是否恰当,但曾闻有人说黄生小家子气,我不大认同,那岂不等于表明作者也热衷于行贿,鼓励人们走歪门邪道?此书既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这想法定当否决。

言不再多,只是再次玩味后才方觉此书谈狐说鬼的手法,不只局限于作者的想象与众不同,更多的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反映了作者所处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作者用笔鞭挞着无恶不做的贪官污吏们,统而言之,此书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认识,以及当时社会的丑陋面目。

《聊斋志异》之《田七郎》读后感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2 05:00

《聊斋志异》中精彩故事颇多,而《田七郎》则是我最喜欢的篇章之一。

让我们来品味蒲松龄对该文的小结:

异史氏曰:“一钱不轻受,正一饭不敢忘者也。贤哉母乎!七郎者,愤未尽雪,死犹伸之,抑何其神?使荆卿能尔,则千载无遗恨矣。苟有其人,可以补天网之漏。世道茫茫,恨七郎少也。悲夫!”

所谓“一钱不轻受,正一饭不敢忘者也。贤哉母乎!”是对田七郎母亲的高度评价。文中对田母的描写,寥寥数语,却将田母之义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富户武承休千方百计要结交猎户田七郎,但起初遭到了田母的拒绝, 因为她不允许田七郎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田母说:“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闻之: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但当田七郎殴人致死,依仗武承休的帮助才逃脱牢狱之灾时,她又改变了教育方法,田母慨然曰:“子发肤受之武公子耳,非老身所得而爱惜者。但祝公子百年无灾患,即儿福。”教导儿子不可忘却他人的“一饭之恩”,必须以命相报。

正是因为田母的教导,成就了田七郎舍身取义的壮举。作为一个女配角,蒲松龄尚且描写得如此传神,况主人公乎?

聊斋志异-读后感8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8:5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就像我们的精神食粮,就像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知识锦囊,就像与我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友。

在这个暑假,因为疫情原因,我们无法出门,但我们可以靠看书来消磨时间、增长见识。而我,则选择了蒲松龄先生所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选择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母亲看电视剧聊斋时我觉得有趣儿,便求母亲买来看了。在这里我发个牢骚,这本书是真的厚,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因为是文言文形式的,以至于我不是很能看懂,但丝毫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因为作者是清朝小说家,而清朝,对人民压迫严重,文字狱的实行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禁书毁书的活动给传统文化造成巨大损失,这些种种因素都造成了作者的独特写作风格。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在“考城隍”中,宋先生文章里有一句话“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该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去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给他处罚”我认为是对题目“一人二人,有心无心”的最好解释。文章中这种不是故意做坏事也可以不给予处罚的做法与当时清朝严厉的法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张秀才送别宋先生的诗中又有“无烛无灯夜自明”这里我的解释是讽刺当时社会现状——当时社会腐败严重,昏昏沉沉何来“夜自明”的景象呢?

聊斋志异读后感_读聊斋有感5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8:56

今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读了中国古典十大名著之一——《聊斋志异》,它是讲了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它可以说是历来人们茶余饭后的经典话题。

我在这本书中,无比喜爱一个故事——崂山道士。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古时的一个小县里有个姓王的书生,他自幼便很仰慕道学,听说崂山有很多仙人,就背着书籍,准备去求道。但在求道途中,十分累人,师傅自身的法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可是,师傅就是不将法术传给王生,王生再也忍受不住了,就对师傅求了一个穿墙之术,在回家演练时,却一头撞在了家中的墙上。

我在读了《聊斋志异》后,悟出了一点道理,那就是书中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作者对人生、社会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取之学习,它还含有一些道理。

就说我喜爱的这篇文章,在我读后,感受到了: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半途而废。这篇文章就点明了,在开始学习中,师傅说:“要经过一大番拼搏,你才能走上仙道,学会许多仙术,就是不知你能不能吃苦。”王生就没有下决心,我想:“他如能咬住牙,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仙人,修成正果。”但他还是没有坚持,半途而废了,吃过的苦全部白费了,仙人也不会教给他真正的法术。

在历史中,半途而废的人简直是太多了,他们原本都可以成为一代名人,可是因为某人某事,动摇了自己的心,所以,不能像他们一样不思进取。

读《聊斋志异》有感-读后感4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8:56

《聊斋志异》这本书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这本书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和史传文学艺术之精华,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描绘鬼狐世界。

《聊斋志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官贪力虐、豪强横生、生灵涂炭,也描写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塑造了一些勇于反抗的女性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聊斋志异》中有很多小说揭露了科举中存在的问题,如:《素秋》、《神女》等通过人物描写揭示了当时科举考试的弊端:营私舞弊、贿赂考官、有学识而屡试不中的,还描写了在这种“变态”的科举制度下产生的一些读书人“变态”的精神状态。

《聊斋志异》中爱情没有限制,人与人恋爱,人与鬼怪恋爱,人与狐妖恋爱,这种纯真的感情在作者笔下描写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在表现对爱情追求的同时,作者也歌颂了用于反抗封建势力,为幸福爱情和婚姻而斗争的精神。

我在阅读时欣赏到了古代精湛的美术作品,睹目了明清古版小说的风采。阅读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

《聊斋志异》读后感12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9 10:04

初读聊斋,是在三年级时。当时只记得这世界上有一本书里讲了许多鬼故事,仅此而已。后来在六年级的语文课中,老师就这本《聊斋志异》上过一段时间的赏析课,这时我才渐渐开始了解聊斋世界,了解《聊斋志异》里面的神神怪怪,还有他们的“头领”蒲松龄。再后来我偶然去了趟书店,买了本《聊斋志异》,回家慢慢“享用”。三读聊斋,让我领悟了一些与以前不同的东西,也更了解《聊斋》其人其事。

《聊斋》全书12卷491篇,篇幅有长有短。有的篇章长达数页,有的短至几行,却是各有兴味,让读者或是感动泪下,或是提心吊胆,或是会心一笑。我很喜欢《聊斋》中一篇十分短小精悍,却让读者拍手称奇的《红毛毡》,全文如下: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边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仅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此文仅一百零二字,却是没有一个废字。体现了那块毡子神奇的拉伸性能,读来得人一笑,最有意思的是“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一句话,看似“真实地”描写红毛国人能拉伸至一亩的毡子,实际上却是运用夸张手法,让人感到奇怪(也许这就是整部书取名《聊斋志异》中“志异”两字的意义)。

读《聊斋志异》有感-记叙文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7:48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和孤愤。因此我们不能只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把它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也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

论的是鬼神,见的是人心-聊斋志异读后感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7:47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写的一本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因为艺术成就很高,所以聊斋志异也被称为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科场失意的蒲松龄在生活中过的并不如意,对很多社会现状也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于是蒲松龄便假借鬼狐,来写人间故事。比如:有赞美勤劳的,崂山道士;有讴歌爱情的,画皮、小谢;有抨击科举制度的,叶生、王子安;还有揭露统治阶级残暴的,席方平、促织……《聊斋志异》,光怪陆离的故事里,道出的皆是人情的温良与险恶。正如《狼三则》这篇,说出正义终会战胜邪恶的真谛。蒲松龄通过出神入化的细节描写,生动的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恶、狡猾的本性,也衬托出屠夫的勇敢与机智。《狼三则》也反映了生活中像狼一样愚蠢的恶人,总会被识破被歼灭。

近期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在南京的玄奘寺内,供奉着南京大屠杀的主犯田中军吉、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甲级战犯松井石根、乙级战犯谷寿夫,以及在南京制造了杀人比赛的丙级战犯野田毅等4战犯的牌位。这个叫“吴啊萍”供奉者,做着不如鬼的事情,他的心比鬼更可怕。

南京大屠杀惨案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是南京永远不能忘却的沉痛记忆,也是整个中华名族不能忘却的浩劫。在中国土地上,任何为日本战犯“拜鬼招魂”的行为都不能容忍,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永远只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聊斋志异之老师奇谈-记叙文650字

更新时间:2023-02-04 12:22

吾之师,姓张名玉红,“玉红”二字乃是冰清玉洁,金榜题名之意,老师之文采也的确不负此二字。目若悬珠,眉似丹凤,齿若编贝,读文则使身临其境,出口则若万里长江,声滔滔不绝于耳,言绕梁数日不绝,不可不谓天下之一奇人也。

老师之“奇”也,见于课上乎。

只听一声“上课”,便见老师肃立于讲台之上,声如洪钟,曰:“汝等为何要习圣贤之言。”一声后,台下鸦雀无声,见无人答,便又言:“前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习也,汝等又如何?”,霎时,台下手一片又一片举起,见此,吾心中曰:“佩服佩服!”老师之教学方式实可谓“循循善诱”,次次能直击其要害,方式甚多,似百花齐放。

老师之“奇”,又见于演讲乎。

见老师袭一身长裙,出口成文,神采熠熠,如有神助乎!刹那,吾便已置身于文海之中:千古俊杰、九曲黄河、巍巍泰山......纷纷出于瞳中,引得吾如痴如醉,可谓天下之大却无二者也。

老师之“奇”,出于字句之间。

那豪言壮语、柔绵多情的一字一句,皆出于老师之笔,圆珠笔一挥,那点点墨汁,化为字字绝句,普通才疏学浅之辈见之,怕不是愿祈祷膜拜,直呼“文神”哉!

汝等见此情景,怕不是已直乎“奇哉奇哉”也?可老师之奇也,且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