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带给我们的写作启示_高中写作指导

更新时间:2024-05-09 10:18

一、真正的味道只有融入生活才会深刻,它是一种温柔的精神慰藉

陕西人习惯把面加工成3厘米宽的形状,正是这样的宽度,加上合适的火候,才能彰显新麦筋道的牙感和清香的味道。老婆婆比谁都清楚做面的奥妙,风箱大柴,一灶旺火最让面条出彩。木耳、胡萝卜、嫩豆腐做成的浇头,陕西人称作臊子,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是面条永远不变的忠实搭档。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维持重体力劳动后身体所必须的苷糖。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块是最后的阵地,一天劳动10小时,每人割1亩多地,最多收入200元。这次出来十几天,收入还不到1000元。在效率面前,麦客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马万全一行,也许就是中国最后的职业割麦人。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名师解析:

为什么很多同学们想不到写我们餐桌上的美食文化?为何我们笔下的食物只是作文中的一个配角?因为我们视它为普通的生存物品,却忽略了它本有的气质,每一条食品生产线,每一双供养的手,每一份珍贵的食材,从简单的食材到半成品到齿间的美味,都凝聚着浓浓的情感。就如,我们若是用普通的眼光看待臊子面,也许它在我们的笔下是这样的:臊子面是一种宽3厘米用新麦加工制作的面条,作料是木耳、嫩豆腐,里面富含大量的碳水化合物。

因为在许多人眼中,臊子面是嘴边的食物,是吃完就会淡忘的生活材料,可是,《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臊子面有“奥妙”,它的每一道工序都会骚动我们对于这碗面中蕴含的秘密的探求欲,把面加工成3厘米宽的形状加上合适的火候是为了彰显新麦筋道的牙感和清香的味道,这时候会自然地出现一个可以把握这个奥妙的人——老婆婆,而面食产生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则是麦客们维持体力劳动的必需品……一碗臊子面,因为融入了真正的生活而便的温情款款,这碗臊子面也因此会产生文学作品中的引导力量,它会引发我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果这样的段落出现在你的文章中,那真真儿是极好的!同学们,你的一日三餐有哪些让人难忘的故事呢?

二、人物只有放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才会具备应有的影响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食材的获得,需要超常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

搜寻的时间超过半天,饶长清还是一无所获,为了一种特殊的菌子,老汉已经守候了8个多月,现在终于到了季节。脚下是青峰断裂带深处,湿气在海拔2400米的高处凝聚,催生出一种珍贵的食材。小花菇,枯树上寄居的真菌,香菇中的王者。如今,香菇已经实现人工培植,品相极佳,但老汉清楚,那些种植香菇,不是最顶级的美味。低温环境中,香菇生长极慢,但肉质肥厚。剧烈的昼夜温差,导致伞盖龟裂开花,小花菇的问世,源自于天地之间的种种机缘巧合。

鲜花菇含有90%的水分,干燥过程暗藏玄机。炭火烤房里,是人工栽培的香菇。事实上,新鲜香菇远不及干香菇的味道,奥妙就在于,香菇在脱水过程中,会自动转化出大量鸟苷酸盐,有强烈的鲜味,因此,只有干燥之后,这种菌子才真正称得上香菇。至于野生花菇的干燥,老汉更喜欢最天然的方法。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野生花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和栽培菇相比,野生花菇品相不整齐,也很难卖出价钱,这些稀有的美味,饶长清打算留给家人。

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若是在我们的作文中,介绍饶长青,我们一般会这么来:饶长青是一个有耐心、爱生活的人,他在山间寻找一种菌子,开始一无所获,但是他依然坚持守候了8个月,市场上的人工菌子已经很多了,老汉就用自然烘干的方法获得美味的干菌子来作为自己的食材。

这样的文字无疑就是枯燥而没有实实在在的感情的,那是因为我们把人物和生活硬生生地分开了,这样的人物原型让人有距离而陌生,但《舌尖上得中国》告诉我们,人物应该放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才会鲜活,这段文字描写菌菇的文字远远多于饶长青本人,可是我们却知道这位老汉才是这段文字的灵魂,无论是在菌子难寻的季节坚持守候,还是在寻找过程跋山涉水的艰辛,还是在烘培房间里苦苦地等待,亦或是饶长青把这难得的美味留给家人,都是因为低温条件下菌子存在的艰难,菌子在阳光日照风吹条件下的自然转化的难得,两者的结合让饶长青的人物形象充满生活的气息而不会生硬,在文学作品中,这叫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同学们的写作过程中大多都出现人物形象太过单调,或人物形象塑造太有目的性的局面,可能这篇文章细细读来会解决你的难题。

三、我真的喜欢这样的开头和结尾

【《脚步》开头】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脚步》结尾】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进发,又是一次千里跋涉。宁夏固原,回乡的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再次起锚。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带给我们的写作启示_高中写作指导相关内容

如何提升高考作文写作能力_高考作文指导

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考作文写作一直都是广大考生的一大那关,如何才能快速写出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呢,除了平时的写作素材积累,还应掌握一些写技巧,下面同学分享以下七个策略。一、结构模式要“简”。高考作文先要整体构思。开头结尾…

高考作文指导:选材要有时代、自我的气息

高考作文指导:选材要有时代、自我的气息高考作文一直是大家头疼的部分,一般来说,在考场上也是最难把控和提高的部分,如何改掉原有陈旧思维认识,形成规范、高效、恰切的行文习惯,高考作文一项得到理想分数并不难。1、卷面印象分阅卷老师往往每天都要评阅…

2017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妙用文言经典 下笔自有神

2017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妙用文言经典 下笔自有神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很大,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必修教材有文言文24篇,选修教材包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传记选读》《<论语>…

2016年高考作文指导:如何写高考作文

2016年高考作文指导:如何写高考作文一、慧眼传神的标题要在考场中取悦阅卷老师,先用传神的标题去构建作文的佳境,尝言:标题是眼睛。好作文就要有一双迷人的慧眼。现在我们训练了大量的话题作文,大量同学却把标题拟得老气横秋,或者干脆用话题作为文章…

2017年高考作文指导:写作需要三种支撑

2017年高考作文指导:写作需要三种支撑一、作文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作文一味追求语言华美、结构精巧、技巧娴熟,而轻视传统文化的积淀,忽略人文精神的关怀,这种技巧训练作出的文章无疑都缺乏丰厚的底蕴和隽永的思想,单薄而又贫瘠。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素…

高考作文指导_评分标准解读

高考作文指导_评分标准解读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部分。一、基础等级基础等级又分为内容等级和表达等级。内容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较健康、…

让你的文字触动心灵_高考作文指导附范文

让你的文字触动心灵_高考作文指导附范文《新唐书·王勃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的这种写作方式的确令人称奇,可这种文思如泉涌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似乎…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_你离满分只有一个标题的距离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_一个好标题,带你走上满分道路一、满分作文的标题又有哪些特色呢?第一是新鲜、新颖。高考作文的标题,切忌陈旧死板。阅卷老师看多了平板老套的标题,突然看到一个新鲜的、富有创意的作文标题,往往就能够使那篇文章脱颖而出。相反,那些老…

关于人与自然的高考作文写作方法指导

关于人与自然的高考作文写作方法指导依据笔者的认识,“人与自然”类作文主要涉及三个话题。1、欣赏自然,表述自然之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

高考作文指导附范文_写景散文的四大写作技巧

高考作文指导附范文_写景散文的四大写作技巧在写景散文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构筑一篇优秀的散文。情景交融是写景散文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就是说,…

中考作文专家专业指导(一)

写人叙事为主(印证以上题目)我经受了一次挫折——什么挫折?和谁有关?我真喜欢这里——这里发生过什么事?这里曾经有谁?一个愉快的假日——什么事使你愉快?什么人使你愉快?美好的回忆——这件事美好在哪里—事的美好必与人的美好相关。放学以后——发生…

高考作文写作模板_高考作文指导

作文不可僵化,但作文本身不可能没有模式要求,模式是一种规范。如“起承转合”就是古人写作的基本模式之一,它实际上反映了文章结构的规律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套路。很多优秀的名篇散文正是采用了这种合理的模式,才得到了后人的推崇和热爱,流传至今。很多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