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更新时间:2024-04-30 23:51

说起周恩来,中国人就没有一个不知道的,可是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刻了解一下他的智慧吧.

第一件: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第二件: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www.zuowenyouxuan.com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第三件: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相信通过以上的这些事迹,你对周总理这位伟人又多了一些新的认识吧.虽然有人曾经妄想陷害他,但他的功绩是我们有目共睹的.相信那些想要陷害他的人是永远也不会得逞的.

认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相关内容

走近伟人周恩来_我心目中的周恩来作文400字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队会课,让我们更加了解伟大总理周恩来。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周总理的外交智慧。我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周总理有名的乒乓外交,可是,你们知道吗?周总理除了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还有许多外交小智慧。外国记者曾多次想用语言来攻击周…

“周恩来”背后的故事_我的偶像周总理作文450字

周恩来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担任政府总理达26年为世界上在这样的岗位上连续任职最久的领导人。周恩来小时侯,鸣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

周恩来传记_写历史人物的作文550字

周恩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于1898年3月生于江苏淮安。字翔宇。他的祖父是绍兴读书人,绍兴师爷名声在外,淮安周家就是由绍兴迁徙而来的。周恩来从4岁开始跟随叔母识字和背诵…

游周恩来少年读书处_游记作文350字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位于宝应县水巷口3号,“古色古香”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走进当年周总理一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东宅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梅花,它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噢,敬爱的周总理不正具有它这样的性格吗?来到周总理与他表哥陈式周的书房,面…

《少年周恩来》-读后感800字

曾记否,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那句铿锵有力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曾记否,南昌古城那场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起义?曾记否,万隆会议上那赢得满场暴风雨般掌声的求同存异方针?曾记否,日内瓦会场前那轻快有力的步伐?是他,是我们亿…

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_读后感300字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他五岁是就开始学写毛笔字。还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每天写100个大字。有一次,他和蒋妈妈去串亲戚,回来时天色已经很晚了,蒋妈妈催他快上床睡觉,当恩来走到床前时,大叫:“呀!我的大字还没写呢!”蒋妈妈…

读《周恩来的故事》有感_读后感500字

周爷爷是新中国的崛起人之一,他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周恩来爷爷一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不仅饮食方面,而且在衣着上也十分节俭。周爷爷衣服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外华内俭”,作为一国的总理,他里面的衣服竟然是补了又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