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握的作文,描写把握的作文

把握现在,珍惜当下_把握当下作文素材

更新时间:2023-02-07 15:40

一位哲学家无意间在古罗马的废墟中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这位哲学家虽然学贯中西,但对这尊神像却很陌生。于是便问:“请问尊神,您为什么有两副面孔呢?”

双面神像回答:“只有这样,才能一面察看过去,以吸取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以憧憬。”

哲学家说:“可是,您为什么不重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

“现在?”双面神一脸茫然。

“是啊,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未来是现在的延续。你既然无视现在,即使对过去了如指掌,对未来洞察先机,又有什么意义呢?”

双面神像先是一愣,继而嚎啕大哭起来!原来,他就是因为没有把握现

在,罗马城才被敌人攻陷,他才被视为废物,丢弃在废墟中。

的确,昨日鲜花再鲜,都已成为过去;明日艳阳再艳,也终究虚无缥缈。在自己手中牢牢掌握的,只有现在和当下。

把握现在,就不要痴想未来,老想着明天的种种美好,现在的时光就会白白逝去;把握现在,就不要沉溺于过去,总记着过去的一切,有限的精力就会被无端浪费。

把握现在,就要珍惜时间。鲁迅将自己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富兰克林认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无数生动的事实说明:只有把握现在,珍惜当下,才能创造出价值。

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关于把握现在

更新时间:2023-02-07 15:28

思路提示:不要为过去的失误而一味痛悔,也不要总沉浸在对明天的想入非非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现在。把握现在要从把握今天开始,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把握现在就是要珍惜手中拥有的,别再为失去的东西流泪;把握好现在就能把握好人生。

名言:

路从脚下走,事从今天做。——谚语——[唐]孟郊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孙中山

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俄]屠格涅夫

2016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关于把握现在

更新时间:2023-10-15 09:24

思路提示:不要为过去的失误而一味痛悔,也不要总沉浸在对明天的想入非非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现在.把握现在要从把握今天开始,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把握现在就是要珍惜手中拥有的,别再为失去的东西流泪;把握好现在就能把握好人生.

名言:

路从脚下走,事从今天做.——谚语——[唐]孟郊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孙中山

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俄]屠格涅夫

高中作文素材:把握现在

更新时间:2023-02-07 15:27

[思路提示]:不要为过去的失误而一味痛悔,也不要总沉浸在对明天的想入非非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现在。把握现在要从把握今天开始,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把握现在就是要珍惜手中拥有的,别再为失去的东西流泪;把握好现在就能把握好人生.

[名言警句]。

路从脚下走,事从今天做.——谚语——[唐]孟郊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孙中山

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俄]屠格涅夫

高中作文素材:关于把握现在

更新时间:2023-02-07 15:27

高中作文素材:关于把握现在

【思路提示】:不要为过去的失误而一味痛悔,也不要总沉浸在对明天的想入非非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现在。把握现在要从把握今天开始,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把握现在就是要珍惜手中拥有的,别再为失去的东西流泪;把握好现在就能把握好人生。

【名言警句】:

路从脚下走,事从今天做。——谚语——[唐]孟郊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孙中山

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俄]屠格涅夫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把握信息点

更新时间:2023-12-30 05:02

高考作文中有大量这样的命题:给出一则或多则材料,从材料中引出一个话题(或题目),或由材料引发联想和感悟,或由材料触发议论。无论是哪种形式,对所给材料都要给予足够重视。但在作文备考训练乃至某些教师的指导中,不重视所给材料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从材料中引出话题(或题目)的类型,更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材料的作用仅仅是引出话题(或题目),写作时只需两眼盯住话题(或题目),不必考虑所给材料。殊不知,作文题目上的材料不仅具有引出话题(或题目)、阐释话题(或题目)的作用,而且它还具有提示写作的功用。因此在写作前的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搞清材料写的是什么,隐含着什么信息,这样才能从材料上把握作文命题隐含的信息点,搞清写作内容上的限制,避免立意上的偏差。如: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开启作文思路的金钥匙:关键词句把握法

更新时间:2023-02-07 14:56

对材料作文来说,有时抓住了概括性极强的词语或句子,也就能够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顺利确定作文立意。如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场议论文好把握_高考作文技巧

更新时间:2024-05-02 00:04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主要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策略解读】

1.掌握议论的结构方式,做到结构完整。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启感式。其中启感式的写法是考场议论文常见结构方式。“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再发感想。这种写法一般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

2.学会分解分论点。

①并列法。即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分解为这三个分论点: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

②层进法。即对事理作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如《在困难面前》可以分解成这样的几个分论点: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这三个分论点就呈递进关系。

③对照法。即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以显示思维的鲜明性。如《学贵多问》可以分解成这两个分论点:①多问可以相互参照,便于释疑;②孤陋寡闻导致学业荒废。

主旨化意为象_高考作文主旨把握指导

更新时间:2023-02-07 14:56

化意为象,就是要用具体可感的事例去解释、表现、阐述或说明抽象的主旨与道理,从而使主旨与道理更易为读者理解。

【策略解读】

无论写作什么文章,总得有个主旨。①歌颂赞美。生活永远是辩证的、丰富的,即真善美与假丑恶共存并行,作文立意时我们要善于认清主流,或从生活中选取正面形象、正面事例,或直抒胸臆,赞美扬善以树榜样,从而教育、引导、鼓舞读者。这类方法多适于记叙类和抒情类作文。②宣传张扬。与“歌颂赞美”相比,“宣传张扬”在程度上更进一层,从这个角度立意要更加突出、渲染、强化甚至夸张写作对象的须臾不可或缺,力求最大程度地说服读者、感染读者。③批判揭露。生活中有光明就有阴影,驱散阴影仍是为了渴求光明。所以我们写作时的批判揭露同样是为了割除社会毒瘤,促其康复。歌颂赞美会引领读者走向真善美,批判揭露能帮助读者识别假丑恶,二者角度相异却殊途同归,都能给人以正确方向,从而引人向上至善。④表述观点。面对同一个话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多数考生会顺着话题立意,但也有少数考生对话题本身进行剖析或质疑,从而表明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当然其立意仍应与话题保持“相关”),这也是一种可贵的思维方法。

考场议论文好把握_高中作文指导

更新时间:2023-02-07 14:56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主要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策略解读】

1.掌握议论的结构方式,做到结构完整。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议论文的结构方式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启感式。其中启感式的写法是考场议论文常见结构方式。“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再发感想。这种写法一般由“引”“议”“联”“结”四步构成。

2.学会分解分论点。

①并列法。即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分解为这三个分论点: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

②层进法。即对事理作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如《在困难面前》可以分解成这样的几个分论点: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这三个分论点就呈递进关系。

③对照法。即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以显示思维的鲜明性。如《学贵多问》可以分解成这两个分论点:①多问可以相互参照,便于释疑;②孤陋寡闻导致学业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