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的作文,描写国学的作文

2016高考作文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

更新时间:2024-05-09 19:28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2016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

更新时间:2023-02-07 15:28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2016高考作文优秀素材之国学大师陈寅恪

更新时间:2023-02-07 15:27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沐童檀作文针锋“国学”之我所想

更新时间:2023-02-05 15:10

近日,偶然看到了沐童与檀老师对“国学”产生一番“针尖”对“麦芒”的较劲,颇有感受。自知草根无名,然而,“国学”虽是精英人士眼中的“大雅”之物,然其为国之精粹,至尊而至尚,不可亲躬雕绘,而华夏之凡芸难道亦不能旁观作叹?

檀老师博士之饱儒,自然可以视己为“精英”,有了精英作后盾,自然“凡夫俗子”的论语只当作是“闲言碎语”,未及身而自落。面对“国学”处于的尴尬局面,檀老师似乎像是落幕王朝的“德高望重”的老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他坚决的态度——似乎只有他,像他一般人才能做最好,如果让初中刚勉强毕业的人与他做同事,“同事”是一个烂苹果坏了整筐梨。不,按他的“大众糟蹋”——是好多的烂苹果坏了“为数不多”的“精英”梨。我这里先作一个不是很合理的怀疑,檀老师与大众,就像皇帝与庶民一起游赏御花园,有一种心里的“不平衡”,虽然皇帝与庶民是出于同乐为目的,檀老师与大众是出于弘扬国学为目的。精英与非精英,檀老师划出了等级,而这种等级往往有可怕后果。

国学之韵_高三记叙文22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9 09:4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穷且益坚,老当益壮。”

每一个生命都有尽头,每一个人都会亲自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而每一个人都将有不一样的结局。人生中注定了有艰难坎坷,也注定了有成功与失败。倘若没有了成功背后的心酸,那么成功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如若,生命没有了终结的时刻,那么我们都会失去最初的那份坚强。我们又往往渴望那遥不可及的愿望得以成真;我们又往往渴望幸运之神可以眷顾自己,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这人生注定了坎坷。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之中,家人注定会分别,朋友注定会离开,别人,仅仅只是一个过客。我们都有一个家,我们都知道,没有争吵的家太过乏味,没有欢笑的家太过冷清,没有幸福的家令人失意令人悲伤。人生亦是如此,酸甜苦辣,是你品味百味人生不可或缺的材料。不要总埋怨上天的不公平,不要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是外界条件所致,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别人,这样骗的,只是你自己。我们为什么不把埋怨上天的时间交给辛勤,把羡慕别人的时间交给练习,把推卸责任的时间交给努力呢?如果是这样,你会得到更多的掌声。有时候,往往在我们羡慕别人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也正被别人羡慕着。给自己一个充实的人生,不要让自己后悔就够了。

浪花淘尽,英雄辈出_国学经典之《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更新时间:2023-12-23 13:0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传承国学,升华自我_高中议论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45

又迎夏季,太阳重新烤热大地。一位身穿古朴素衣,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引入眼帘,脚蹬圆口布鞋,一旁一牛上一子,正准备送子上学,这一幕引来不少人热议。

这位身穿古朴素衣男子,叫李里,是一名父亲。他曾在成都大学教授国学课程,对国学甚是痴迷。他常带着孩子去乡间散步,给儿子讲述古代才子进京赶考的故事,让儿子更深,更近的了解国学。对此不少网友嘲讽他“神经病”、“作秀”,但也有人理解与嘉奖他,并效仿他穿长衫,读古书,开始深入了解国学。

在当今社会,对国学的了解千篇一律,但太多人把国学与语文混为一谈。什么是国学?国学的概念比语文要广得多,国学是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涉及范围广。许多人也并不崇尚国学,甚至崇洋媚外。在国学的国度里,你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可以看到四书五经,可以看到生命华丽的篇章。

李里带儿子骑牛上学,是为了让儿子切实地感受国学。当今的孩子,沉迷网络,喜欢各种各样的电子小说,离古时候的文化气息越来越远。李里的这种行为,不单单是为了让儿子爱上国学,更多的是为了唤醒人们最初的美好,让现在沉迷网络的青少年们去感受国学。教育往往藏在生活里,生活的点点滴滴汇积成大海,浇灌每一个美好的心灵。

让现代学生重新了解传统国学_写事作文250字

更新时间:2024-05-01 17:28

9月24日下午5时,柳州高中孔子国学社成立仪式及首届“文昌讲坛”在该校会议厅隆重举行。这一活动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李昌林亲自为“文昌讲坛”揭幕。还邀请了柳州市文庙筹备委员会委员孙代文教授在首届“文昌讲坛”上为同学们做了题为“柳州市文庙历史沿革”的讲座。

该校年初为孔子塑像、到今天成立孔子国学社、开办“文昌讲坛”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起同学们对中国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从而在学生中普及和传播国学知识,让现代学生明白、理解和重视学习国学的重要性。通过国学的学习以实际行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弟子规》国学读后感10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3:23

最近,拜读了我们祖先的杰作《弟子规》,这本书全文不过360句,计1080字,其基本内容,是融合古代圣贤对青少年学生的训诫,教诲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规》即据此编写,先后有序地讲解了学童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这本书分为入则孝、处则弟、谨篇、信篇、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

细细品味后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在弟子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