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师的作文,描写大师的作文

2016高考作文素材:大师们的家教

更新时间:2024-05-10 19:17

相比于坑爹的星二代、富二代,大师们是怎样家教的呢?考试吧高考网分享大师们的家教故事给大家积累素材,遇到成才类的作文题,大家可以拿来用。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2016高考作文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

更新时间:2024-05-09 19:28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2016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国学大师陈寅恪

更新时间:2023-02-07 15:28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2016高考作文优秀素材之国学大师陈寅恪

更新时间:2023-02-07 15:27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师们的家教

更新时间:2023-02-07 15:27

相比于坑爹的星二代、富二代,大师们是怎样家教的呢?考试吧高考网分享大师们的家教故事给大家积累素材,遇到成才类的作文题,大家可以拿来用。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大师在殿堂,我们在流浪_高中议论文9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8

近日,流浪汉沈巍火遍全网,因谈吐不凡而被冠以“流浪大师”的称号,出现了全民争抢“流浪大师”的现象。尽管沈巍一再否认:他只是个爱读书,追随本心而不愿融于社会的人,但这丝毫不影响民众的追捧,给沈巍贴上“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标签。但这句话貌似经不起推敲:难道殿堂里的都是小丑,流浪的都是大师!

显然不是,过度的炒作颠倒了是非。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是一种抹杀逻辑,抛开理性的情绪发泄,人们关注沈巍来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释放压力。沈巍不愿融于社会,追求本心的行为,是大多数人一直想做却没去做的。

“大师”一出,丑态尽露。“流浪大师”又何尝不是“流量大师”,自媒体的时代,为了博得点击量,他们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进行虚假包装,塑造出一个遭遇不幸,丧妻丧女的隐士的形象。所谓的大师不过是流量经济包裹着的拜金,所谓的小丑不过是浮躁社会孕育着的荒唐。

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是不是也在流浪!身体上的流浪尚可改变,但精神上的流浪却很难改变。高速发展的社会,人性一直都是漂浮的状态,灵魂被功利充满,追求快节奏,最后变得焦躁。

从环境描写中感悟“喜剧大师”魅力——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7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拜读《欧也妮·葛朗台》之后,我不仅为作者高超的人物塑造水平所折服,更为细腻的环境描写所打动。我明白了“百科全书”的含义——正如小说中写道“这里的门上记载了整部法国的历史”。

最阴森的教堂,最萧条的旷野,最破落的废墟,一切都是如此破败、无望、没落。如此不堪的环境就是《欧也妮·葛朗台》的社会背景,作者开篇即以娓娓的描述,将故事的背景电影镜头般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背景自然只能孕育一出人间悲剧——这就是环境描写的妙用——不露声色即能展示人物性格的成因。这恐怕也是作者开篇就不厌其烦、不惜笔墨交代环境的用意吧。

读《科学大师的成才故事》有感_名人故事读后感10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5 14:57

暑假期间,我读了《科学大师的成才故事》这本书。书中讲述了36位中国科学大师求学成才成功的不平凡的经历。

他们有的家庭贫困,许多出自于贫苦农民和劳工之家;有的出自于偏僻、贫苦、落后的农村;有的家庭残缺,不是失去母亲就是失去父亲;还有的本身体弱病残……可他们都面对现实不畏惧。之所以他们能成才,不光是靠自己的一点小聪明而是各有自己成才秘诀,自己勤奋刻苦,锲而不舍,永不放弃追求的劲头,每个人都有一颗改变祖国命运的爱国之心。被称为“桥梁之父”的茅以升从小就有当建桥建筑师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发奋读书,终于有一天,他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可当桥刚刚造好时,ZF却无奈要他炸桥,原因是为了不让日军利用大桥。12月23日,随着“轰”的一声新建的钱塘江的桥被炸断了。茅以升长啸发誓:“不复原桥不丈夫!”茅以升为日后修复大桥之用,将建造大桥的一图一纸每份资料,全部珍藏起来。他盼啊盼,终于盼来了抗日胜利。到了1953年,钱塘江大桥全部修复,他终于实现了他的诺言。

穿针大师-我的拿手好戏作文650字

更新时间:2024-05-10 10:16

说到我的看家本领,这……(路人甲:就你!样样不通,哪有什么看家本领?哼!就你话多。)我灵机一动,对啦!穿针引线我可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呀!

要问我是如何练就这一手的绝活儿,还得从我的弱视说起。以前的我是个弱视患者,为了让我尽快康复,医生让我做了不少的辅助治疗,其中穿针引线是我每天的必练项目。妈妈为我买了无数根针,大针小针,粗针细针,数以千计的针让我眼花缭乱,嘈嘈切切错杂弹,大针小针多如云。在妈妈的威逼利诱下,我每天感觉无时无刻都在穿针,早上穿,晚上穿,就连做梦都经常有无数根针追着我跑。久而久之,我把自己练成了穿针大师。

春日的一天,微风和煦,阳光灿烂。奶奶趁着阳光做针线活儿,只见她朝着明媚的阳光,戴着老花眼镜,对着针眼儿,小心翼翼地穿着线,奈何线头儿像一只不听话的虫子,一直不往“山洞”里钻,奶奶便想起了我这个穿针大师。好吧,看我的!

大师陈寅恪-写人作文1000字

更新时间:2024-05-02 05:21

我从陈寅恪先生身上看到了三个阶段的人格演绎。

第一阶段是他求学路。陈寅恪出身在官宦世家,其父亲陈三立是戊戌变法四君子之一,变法失败后,其父索性专注于诗歌创作,“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这份为国图强的抱负溶解在无奈的吟诵之中并传给了他儿子。陈寅恪13岁被送到日本读书,失去了“应科考,求功名”的机会,在异域他乡里,陈寅恪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深知,他的背后是一片混浑不堪的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需要指引。

陈寅恪的博学离不开聪慧的天赋与超人的勤奋。他精通二十余种语言,学习数学、物理、研读《资本论》……可笑的是,西洋留学的13年里,他竟无一张博士文凭。他常去旁听其他课程而不要学分,不愿受一个专题的束缚而枉费光阴。而正是这种俯视学海的求学态度,使他的知识体系比一般的学者都更完善,贯通中西。

在这个阶段,陈寅恪所博览的知识似乎正隐射着他内心的某些品格,正向着他的为学境界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