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尺的作文,描写六尺的作文

礼让 .宽容-读《六尺巷》有感6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0 19:19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六尺巷》中清朝一位安徽籍的宰相——张英,给自己的家人一封信里的一句话。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理解了宰相的意思,更是被宰相宽广的胸襟所折服。

故事带我走近了清代一位叫张英的宰相。他老家的宅前有块空地与邻居吴家相连,吴家造房占了张家三尺地基,张家不服,休书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张英教训一下吴家。宰相看完书信后,回了一封信,内容就是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家人收到书信后羞愧难当,随即按照宰相的意思退让三尺地。吴家见张家人如此胸怀,也退让三尺,遂成了六尺巷。张、吴两家的做法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礼让、宽容的美德流传至今。

由此,我想到了妈妈曾经讲过的《两只山羊过桥》的故事:河上有座独木桥,两只山羊都准备到河对岸去玩。独木桥很窄,每次只能容一只山羊过去。两只山羊在桥上相遇了,谁也不让谁,吵得不可开交。失去理智的山羊,不管独木桥有多窄,不在乎桥下的河水有多急,冲过来把羊角结结实实地顶在了一起,顶着顶着,只听“扑通”“扑通”……两只山羊都掉进河里去了。

唉!两只可怜的山羊到死都不知道,如果他们懂得:礼让、宽容,不都到对岸开开心心地玩去了吗?

六尺巷的故事-叙事作文350字

更新时间:2024-05-15 18:03

有一天晚上,我跟妈妈说:“给我讲个故事呗!”妈妈说:“那就给你讲个我的家乡桐城那边的故事——《六尺巷》。”

话说,在清朝有一个叫张英的人在京做大官。张英在桐城老宅的邻居是吴家。有一天,吴家扩建自家房子,想占有两家院墙之间的位置,张家自然不同意。张家和吴家大吵一架,争论不下,于是报了官。官员一看两家都是名门不敢得罪,也没有轻易了断。于是,张家就给张英写信求助,希望张英能解决这件事情。张英收到信后觉得邻里之间需要互相谦让,给家人回了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到信后觉得十分惭愧,于是就将自家院墙拆了往后退后了三尺。吴家看到很感动,也将院墙往后退后了三尺。两家院墙之间空出了一条巷子,就这样六尺巷形成了。

妈妈说《六尺巷》的故事在全国都广泛流传,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礼让的传统美德。这个故事也让我懂得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要学会谦让,互相谦让才能使生活更加美好和谐。

《六尺巷》读书笔记_二年级读书笔记300字

更新时间:2024-05-12 07:59

我喜爱的一则故事是“六尺巷”。“六尺巷”这则故事让我深受教育和启发。

“六尺巷”说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将自家的墙后退三尺筑好了。叶府看到张家把墙后移了三尺很受感动,也命家人也把自家的院墙后移了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结成通家之谊。“六尺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我很喜欢这则故事,因为张、叶两家做到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步海阔天空。”“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也让我懂得了“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处世道理。